學術流派——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基本單元
中醫藥在數千年漫長發展過程中,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薪火相傳、融匯創新,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醫家,形成了不同的醫學流派。而學派之間的爭鳴、滲透和融合,促進了中醫藥學術發展,使其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特征。
中醫學術流派在概念上有學派、流派、醫派之分。
中醫學派是指學說理論被業內公認、推廣、應用,經過傳承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學術體系,具有成熟度高、影響力大、傳承面廣的特點,如醫經學派、傷寒學派、溫病學派等,均屬學派范疇。
中醫流派是指中醫學中某一??频膶W術思想和診療技術等,經過傳承發展而形成的派別,其強調觀點的特色。像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全國遴選的64家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大多屬于流派范疇,如羅氏婦科流派等。
醫派是指在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氣候、歷史、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作用下,因病因病機及治法有一定傾向性,而形成具有鮮明地域學術特色和診療經驗的醫家群體。醫派具有自然氣候特征與歷史文化特征雙重屬性。如燕京醫派、海派中醫、新安醫派、嶺南醫派、孟河醫派、龍江醫派、川派中醫、齊魯醫派等,均屬醫派范疇。
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歷時性演變規律,其形成于戰國秦漢,發展于魏晉隋唐,成熟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以降。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文化背景、教育體制、地理環境、經典著作、國外醫學、個人實踐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各中醫學術流派具有獨特性和系統性的學術理論和方法、技術,在立論推廣中,因各派學說差異而引發學術爭鳴,在爭鳴中互補互鑒,填補了同時代醫學上的某個空白,開拓了新的領域??梢哉f,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學發展和創新的基本單元,是中醫學深化、完善、繁榮的動力。
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藥發展和創新的基本單元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戰國以前,在社會文化和哲學思想影響下,我國古代醫藥學家通過對人體生命和自然現象的觀察及原始醫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此時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雛形階段。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基本確立。此時學派的劃分多因學術主旨、觀點、研究內容的不同而形成,大致可分為針灸、方藥和切脈三大派,即《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素女脈訣》。此三派被謝利恒、任應秋等諸家稱為“此蓋中醫學最古之派別也”,也有人稱之為“三世醫”。漢代時期,《漢書·藝文志》中分方技四家,其中醫經派和經方派側重于醫學范疇,書中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醫經派包括《黃帝內經》《扁鵲內經》《白氏內經》等,融合針灸和切脈,更注重醫學基礎;而經方派包括十一部古籍中所記載的方劑,重視藥物和方劑的發展,體現了學派的理論與臨床實踐之分。同期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創立以六經論外感傷寒、以臟腑經絡論內傷雜病的臨床診療和思維方法體系,奠定了臨床醫學發展基石,約在魏晉時期成為經方派的旗幟。隨著魏晉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為中醫學理論與技術提供了條件,涌現了《千金要方》《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綜合性醫學著作,表現出醫經派與經方派融合互通的趨勢,為后期成熟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宋金元時期,中醫學術表現為在臨床特色的基礎上探討理論,在理論的指導下發揮臨床特色。而此時期是中醫學術流派發展的成熟階段,流派紛呈,百家爭鳴。如河間學派創始人劉完素,倡導火熱論,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等;其弟子張從正、荊山浮屠、羅知悌、朱震亨等,雖繼承但不囿于河間之學,創新學術主張而卓然成家。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主要研究臟腑證候的病機和辨治;其弟子李東垣承其學,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論點;派內還有王好古、羅天益等。明清時期,中醫學理論進入綜合匯通和深化階段,如薛己、趙獻可等醫家承前賢之學,精研臟腑虛損辨治,臨證擅用溫補,遂形成溫補學派;此時溫病學說已漸趨成熟,不僅是中醫學理論的創新與突破,也促成了以葉天士、吳鞠通、薛雪、王孟英等醫家為代表的溫病學派創立。近現代,西方醫學和文化的傳入,出現了中西匯通和中醫學理論科學化的思潮,形成了以唐宗海、朱沛文、惲鐵樵、張錫純等醫家為代表的匯通學派。另外,臨床各科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眾多流派,各個不同的地區也形成了地域性學派,使得學派豐富多彩。
不難看出,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藥理論發展和創新的基本單元。
中醫學術流派是中醫藥學深化、完善、繁榮的動力
中醫學術流派建立和發展的過程,既是自身理論和方法自我深化的過程,也是中醫藥學理論內涵加深的過程。如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張元素重視臟腑證候的病機和辨治,其親炙、私淑或遙承者均繼承了他們的理論學說。當學派發展到一定程度,學生在原有學說的基礎上融入新的理論觀點,內部就會出現異化,而形成不同的學派分支。像張從正在繼承劉完素火熱論學說的基礎上,將其理論進行深化創新,主張“祛邪為首務”,臨床推崇汗、吐、下法,遂成攻邪學派。李杲承張元素之學,將張元素的學術思想進一步發揮,提出了脾胃論、陰火說等學說。王好古在繼承張元素、李杲學術思想基礎上予以創新發展,提出陰證論。
中醫學術流派的學術主張能夠被社會承認,必然是經過長時間的反復推敲和論證的結果。各中醫學術流派的學術主張各有側重,或是對立,或是駁難,但彼此不能互相取代或否定,這促使中醫學理論更臻于完善。如生活在北方的劉完素,結合北方地勢高陵,氣候剛燥,居民腠理致密等地理環境因素,倡導火熱論,主張寒涼,創立河間學派。生活在南方的朱丹溪雖承其學,但由于南北地理環境差異,在火熱論的基礎上結合地域實踐的經驗予以創新,遂成滋陰學派。這就是醫家結合實際的地理環境因素對中醫學臨床實踐和理論的創新,也是促使中醫學術日趨完善的實例。中醫學術流派間的互補能夠補充前人所未備,這也是學派完善中醫學理論的另一方面。如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雖兩派經歷數百年的寒溫之爭而仍無定論,但實際上兩派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互為補充,使中醫學術內容更加全面和詳實。
中醫學術流派在實踐中不斷孕育、創新,既涵納縱向的學術思想傳承,又兼容橫向的學術思想滲透,中醫學術流派的縱橫即學派內的發展分化和學派間的對立互補,是促進中醫藥學術繁榮的主要形式。影響較大的中醫學術流派學說能夠作為旗幟和規范。如張仲景確立的辨證論治體系,就改變了醫經學派和經方學派分立的局面,從而為后世垂方法、立津梁。金元時期,以金元四大家為代表的中醫學術流派,各有創見,互相爭鳴,交流滲透,取長補短,從不同角度深化和完善了中醫藥理論,繁榮了中醫藥學術。
當代中醫學術流派的研究、保護、傳承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和支持。開展中醫學術流派的研究,進一步挖掘和揭示各醫學流派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規律,不僅僅是為了評價流派在中醫藥傳承和發展中的作用及歷史地位,更為重要的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不斷豐富中醫藥學術理論體系,從而推動當代中醫藥學研究的創新和發展,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者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劉思慧)
分享至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